虽然这里面有部分产品属于配置更新,外观并无大改,但在价格基本无涨幅的基础上(某些型号甚至还降价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苹果战略上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者们的“真香定律”。这篇文章里,我们就一起来回忆回忆苹果今年推出的硬件产品,到底哪些会脱颖而出?
迟到的 HomePod
在亮相了将近两年之后,国行版 HomePod 终于在 2019 年 1 月份上市,起售价为 2799 元,之后随着苹果在四月份进行全球性调价之后,降为 2299 元。但即使这样,HomePod 的定价在智能音箱领域中还是“高高在上”般的存在。
我在 1 月份购买了一台黑色 HomePod 并一直用到了现在,我承认 Siri 确实有时难以达到我的预期,但 HomePod 优秀的音频技术(6 个麦克风阵列、7 个扬声器阵列、4 英寸低音炮)又实实在在地让我听到了更动听的音乐,其中六麦克风的收音效果至今仍然让我震惊。特别是随着家里装上了智能家居产品之后,HomePod 的重要性更是直线上升。因为要在 HomeKit 平台实现智能家居自动化的功能,必须要有一台“家庭中枢”,而 HomePod 是除了 Apple TV、iPad 以外的最优解。
虽然 Siri 不够智能,但是用来控制智能家居还是绰绰有余的。事实上从八月的一份三大语音助手对比报告来看,Siri 在处理指令类信息时的准确率是最高的,达到了 93%。
但我不建议你在这个时间点购买一台 HomePod,个中原因除了苹果很可能在明年推出新款智能音箱以外,还因为我认为 HomePod 的表现还存在进步空间,例如 HomePod 上搭载的 iPhone 6 时代的 A8 芯片显然已经落伍了,导致了 Siri 响应速度慢、接力功能反应慢等“并发症”。其次是过高的价格,虽然经历了一次调价,但 2000 元的价格对于一台智能音箱而言还是有些过高了。
相信这些问题都会在第二代产品上得到解决,而根据苹果对产品定价策略的转变,新品的价格值得期待。此外产业分析师郭明錤也曾预测过苹果可能会推出一款价格更亲民的 HomePod,所以不妨再等一等。
怎么选,总有一款 iPad 适合你
对于那些期待新款 iPad Pro 的小伙伴来说,今年显然对他们来说是不友好的一年,因为苹果并没有像外界传闻的那样在十月份更新 iPad Pro,我倒觉得苹果的这个决定是合情且合理的。因为回看 2018 款 iPad Pro,这款产品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性能表现都达到了新的境界,苹果没有理由急于在今年对这个产品线进行更新,如果生硬地为了更新而更新,推出传闻中“双摄 iPad Pro”的话,就有些小题大做了。
苹果今年对 iPad 产品线做的事情更多是“基础性”的,没有太多大动干戈的升级,而是围绕着内部配置和外观设计做一些常规升级。
首先是三月份直接在官网上架的新款 iPad mini(第五代)以及 iPad Air(第三代)。这两款 iPad 基本保留了前一代的外观设计,但性能在 A12 仿生芯片的加持下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屏幕还加入了广色域和原彩显示技术,也支持第一代 Apple Pencil(新 iPad Air 还支持智能键盘)。更重要的是两者的价格基本与前代看齐,丝毫没有因为配置升级而导致价格水涨船高。
紧接着在 9 月秋季发布会上,第六代 iPad 发布,这款型号基本就是 2018 年第五代 iPad 的“小改款”,有变化的地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屏幕由 9.7 英寸稍微增大至 10.2 英寸,另一个则是机身加入智能接点以支持智能键盘,价格也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 iPad mini 以外,目前官网在售的其他 iPad 都已经迈入了“10 英寸屏幕俱乐部”,所以苹果在三月份上架了两款新 iPad 之后,也随之下架了 10.5 英寸的 2017 款 iPad Pro,整个 iPad 产品线也变得更加明朗,也基本能够覆盖大部分用户群体的需求:
▪ 追求便携、性能 → iPad mini 5(¥ 2921 元起)
▪ 追求大屏、实惠 → 第六代 iPad(¥ 2699 元起)
▪ 追求大屏、性能 → 第三代 iPad Air(¥ 3896 元起)
▪ 追求专业、性能 → 2018 款 iPad Pro(¥ 6331 元起)
16 英寸 MacBook Pro 是惊喜,但其他 Mac 也不差
在多次更新过后,苹果的 Mac 产品线,特别是 MacBook 系列也同样变得更加清晰。苹果今年一共对 Mac 系列进行了五次更新。
三月份 21.5 英寸和 27 英寸视网膜屏新 iMac 上线, 在外观不变的基础上对内部配置进行了升级,其中新 21.5 英寸 iMac 最高可选六核处理器、Radeon Pro Vega 20 显卡、32GB 2666MHz DDR4 内存、3TB 融合硬盘,新 27 英寸 iMac 最高可选八核处理器、Radeon Pro Vega 48 显卡、64GB 2666MHz DDR4 内存、3TB 融合硬盘,这分别为两者带来了 60% 以及 2.4 倍的性能提升。
五月份 MacBook Pro 迎来配置升级,2019 款 13 英寸和 15 英寸 MacBook Pro,分别搭载英特尔第八代和第九代处理器,13 英寸版本采用四核处理器,而 15 英寸版本更是首次最高可选八核处理器。除了升级全新处理器外,苹果还为这一代 MacBook Pro 加入了第四代蝶式键盘,苹果表示新键盘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材料,可显著减少部分用户此前遇到过的按键问题,比如按键黏滞、重复按键、漏按等。
六月份新款 Mac Pro 在 WWDC19 大会上亮相,这是苹果迄今为止推出的性能最强的模块化 Mac 。28 核 Xeon W 处理器、1.5TB 内存、8TB 存储、128GB 显存双 Vega II Duo 显卡...这些强大的配置将顶配版 Mac Pro 的价格拉高到了创纪录的 40 万元。
七月份 MacBook Air 和入门款 MacBook Pro 迎来升级。新 MacBook Air 最大的变化是屏幕加入了原彩显示技术,并且下调了价格;入门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全线搭载 Touch Bar 和 Touch ID,屏幕加入原彩显示技术,并且升级到了第八代四核处理器。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出这两款新机型之后,苹果也随之下架了 12 英寸 MacBook。12 英寸 MacBook 的优势在 2018 年秋季苹果推出 13 英寸 MacBook Air 之后就不再明显,因为新 MacBook Air 的价格更低,端口更多,电池续航时间更长,而且仅仅比 MacBook 重一点,特别是随着这一次新 MacBook Air“加量降价”之后,已经两年没更新的 MacBook 被淘汰也就不足为奇了。
MacBook 在 2019 年的最后一次更新,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更新是十一月份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除了更大的屏幕以外,重新回归的剪刀式键盘、新一代图形处理器、更先进的散热设计、六扬声器音响系统、100 瓦时的大容量电池、最高 64GB 内存/8TB 存储等亮点都使其成为迄今为止最专业的 MacBook Pro,另外价格也有惊喜,即使在加入了多项新功能之后,起售价也基本与 15 英寸 MacBook Pro 持平。
今年是对那些“Mac 欲购者”最友好的一年,特别是 MacBook 系列,多款型号在不提价的基础上用上了更好的处理器、更强的显卡、更大的内存和存储,16 英寸 MacBook Pro 甚至还重新回归到了剪刀式键盘的怀抱,这让那些一直期待苹果做出改变的人终于如愿以偿。虽然新 Mac Pro 高昂的售价让许多普通用户望而却步,但对于高端专业用户而言,这却是他们一直等待的“性能怪兽”,因为高成本的同时也能为他们带来的高回报。
降噪功能是 AirPods 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三月份第二代 AirPods 发布之后,原本以为苹果将就此收手,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苹果还是赶在了 10 月份的末尾,将加入防水和降噪功能的 AirPods Pro 推到了大众的视野里。
相比第二代 AirPods,AirPods Pro 最大的变化是采用入耳式设计,并且加入主动降噪功能和抗汗抗水等级认证,但整体的体积并没有比前一代大多少,依旧保持着小巧便携的有点。特别是在内置的“通气系统”的帮助下,AirPods Pro 能够平衡耳腔内外压力,从而实现比普通入耳式耳机更舒适的佩戴效果。
虽然 AirPods Pro 的音质表现提升不大,但是凭借着小巧的体积、优秀的降噪能力、舒适的佩戴体验,这款真无线耳机一经推出便快速风靡全球,目前在全球各地的 Apple Store 在线商店下单后都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收到货,这足以证明 AirPods Pro 的受欢迎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 iPod 产品线中唯一还在官网发售的 iPod touch 也罕见地在时隔四年之后重新获得更新。第七代 iPod touch 的外观和第六代几乎没有区别,只是在粉色、银色、深空灰色、金色、蓝色五种配色的基础上,新增了红色,依旧搭载的是 4 英寸屏幕,以及一枚不支持 Touch ID 的 Home 按钮。但第七代 iPod touch 的处理器升级到了 A10 Fusion,相比第六代所搭载的 A8 芯片,前者将具备更强的性能,而且这也是 iPod touch 首次支持 AR 功能。
但这些改变依旧很难让这款产品焕发活力,即使它曾经在十年前创造过辉煌。
2006 年 10 月,科技记者史蒂文·利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完美的产品:iPod 如何改变商业、文化和新潮》。当时,iPod 是苹果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2007 年 9 月,乔布斯在舞台上说,iPod 的总销量已经达到 1.1 亿台。但随着 iPhone 在全球走红,iPod 产品线也开始出现变化,最大的惊喜就是 iPod touch 的面世。
在 2007 年的秋季发布会上,乔布斯在介绍了 iPod Shuffle 和 iPod nano 的更新后,公布了 iPod 系列的最新进展。“当我们在 1 月份介绍 iPhone 时,我们说它是有史以来最好的 iPod。iPhone 用户也同意我们的观点。”乔布斯说,“人们一直在问我们,你打算什么时候把这项技术应用到 iPod 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今天要做的,这就是产品的样子,它叫 iPod touch。”
之后几乎保持着一年一更的节奏,iPod touch 走过了六代的历史,销量对于苹果来说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它仍然是最便宜的 iOS 设备,也是为苹果生态系统引进新用户的理想方式。
变“Pro”的 iPhone
苹果今年推出了三款 iPhone,分别是 iPhone 11、iPhone 11 Pro、iPhone 11 Pro Max,升级重点放在了摄像头。
iPhone 11 Pro 和 iPhone 11 Pro Max 首次搭载的三摄系统由广角镜头+长焦镜头+超广角镜头组成,超广角镜头的加入使得 iPhone 能够覆盖 13 毫米到 52 毫米焦距范围,最高可实现 4 倍光学变焦。对于创作者来说,更广的焦段往往意味着更多样化的创意想法,他们可以利用超广角镜头特有的透视效果拍出普通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所实现不了的镜头感,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超广角镜头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在拍摄大合照或者风景照时不用再为了拍全画面而往后挪几步了。
但 iPhone 11 Pro 最大的亮点还不是多了一个超广角摄像头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三个摄像头的平滑切换,体现在几乎一致的白平衡、曝光等,这使得三个摄像头能够完成如同只有一枚摄像头一般的体验,例如“超取景框功能”便是得益于这种改进的产物。
除了超广角镜头的“硬件提升”,iPhone 11 系列的影像能力也有夜间模式带来的“软件提升”。虽然来得有些迟,但 iPhone 11 的“夜间模式”依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不同于其他 Android 手机,iPhone 上的“夜间模式”更重于还原真实情况,而非将“黑夜拍成白天”。
除了摄像头,iPhone 11 系列的升级点还有 A13 仿生芯片、续航、屏幕、超宽带技术等,这些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果粉们多年的诉求,例如一直被吐槽的续航表现终于在这一代 iPhone 得到改进,iPhone 11 Pro 比前代提升了将近 4 小时的续航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自己首发购入了一款 iPhone 11 Pro,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发现新机的拍照、续航、性能确实比 iPhone XS 好很多,例如超广角镜头能极大拓宽我的拍摄视角、夜间模式在暗光环境下能提高出片率、续航提升则让我彻底摆脱了一天多充...这些实实在在的提升对于果粉来说都是吸引力所在。
( ▼ 使用 iPhone 11 Pro 拍摄,经过后期编辑**)**
展望 2020
2019 年对于苹果来说是策略转变的一年,虽然硬件产品还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服务营收的增长速度也在直线上升。长期关注苹果股票的分析师 Leon Wilfan 就曾在《福布斯》的报道中表示:“当你拥有如此忠诚和活跃的客户群时,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开始为他们提供服务...而这正是苹果一直在做的...如果你查看苹果的财报,会发现它的服务营收的年增长率约为 25%,现在占到了总收入的 20%。”
即将到来的 2020 年,预计苹果将持续在服务领域发力,我们将看到更多的 Apple TV+ 自制剧集/电影、Apple Arcade 游戏订阅服务将带来更多游戏并登陆更多国家和地区、Apple News+ 和 Apple Music 则继续在各自的擅长的领域深耕,获取更多潜在客户...
而在硬件方面,目前的爆料信息已经开始让我们对 2020 年的新 iPhone 产生许多期待,首先到来的可能是定位趋近于 iPhone 8 的“iPhone SE2”,这部机型将重新扛起 iPhone 在 2000 元~3000 元价位的大旗;而到了秋季,我们极有可能看到四部全面屏 iPhone 的到来,它们将更加细分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取代从 2018 年开创的三机型路线。预测这四款全面屏 iPhone 均将搭载 OLED 屏幕,但在屏幕尺寸上有所区分,分别为 5.4 英寸、两款 6.1 英寸,以及最大的 6.7 英寸,并且均支持 5G 通信能力,在外观设计上也会有些不同。
除了 iPhone,双摄 iPad Pro、支持睡眠监测的 Apple Watch Series 6、14 英寸 MacBook Pro、新 HomePod 等产品也值得期待。
扫一扫
在手机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