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截图)
80年代可谓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巅峰时代,松下则是那个时代的芯片制造巨头。之后,伴随芯片技术的迭代发展,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新兴企业纷纷崛起,日本半导体厂商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
本世纪初,日本芯片制造商尚有东芝、NEC进入半导体销售额全球前十;至2015年,全球前十的榜单上仅剩东芝一家日本企业。随着2018年东芝半导体业务转让交易完成,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辉煌时代也随之落幕。
近十年来,日本电器厂商大都进行了重大重组,纷纷退出利润微薄或者亏损的业务,传统家电业务基本被变卖殆尽,半导体业务也面临重组调整。
松下年初曾立志要在今年实现半导体业务扭亏为盈,无奈恰逢全球经济减速,各种努力下亏损面虽然缩小,扭亏为盈目标却达成无望。松下社长津贺一宏决定断臂求生:剥离亏损业务,将力量集中于具有成长性的事业。
表面来看,松下的退出是因为半导体业务长期亏损。实际上,松下半导体业务下滑有着更深刻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的高市场占有率招致日美半导体摩擦。通过1986年签订的《美日半导体协定》,美国要求日本政府一方面限制倾销,另一方面鼓励日本国内用户采用外国产品。1991年,美国又通过签订第二轮协定,要求外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必须达到20%,强行增加美国对日出口。
此外,美国还强行阻止日本出口。1987年,美国认为日本未能主动限制倾销,以美国所谓“301条款”为依据,挥舞关税大棒强行阻止日本产品输美,对日本产电脑、彩色电视机等课以高关税。可以说,日美贸易战是日本半导体产业走下坡路的开始。
此外,日本厂商的半导体业务大多是作为电器制造商的一个部门成长起来的,因此其半导体产品具有面向家电、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这种特点导致了厂商独自研发、成本巨大、重复投资的低效局面。80年代之后,日本半导体研发力量和资金投入没有得到高效整合,半导体产品逐渐丧失价格优势,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公司盈利能力随之下降。
松下的退出确实令日本芯片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存在感进一步下降,但日本企业中还有索尼可圈可点。
8年前,索尼因电视业务下滑经营不振,2014年卖掉了个人电脑业务,开始投资于图像传感器芯片。这一战略转型的成功令索尼重获增长动能,2018财年营业利润率达10%。近些年,索尼正在这一领域投入更多资源,扩大技术和产能优势。
此外,如果从更广的意义上来看半导体产业,日本虽然在高投资高风险的芯片产业上优势不再,但在投资收益相对稳定的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领域却牢牢把握主动。有评论认为,日本已从芯片大国转型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供应大国。
(财经观察:松下退出半导体业务折射日本半导体产业变迁,新华社记者 刘春燕)
Copyright© 2013-2019